11月5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法兰克福大学高级研究学者王凤才教授,为我院师生作题为“21世纪语境中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的专题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李洪波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共50余人参加。
讲座以“21世纪语境中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为命题,从“什么是现代性”、“对待现代性的四种立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结论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在“什么是现代性问题”方面,王凤才教授提及“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的起源有不同说法,并从文化现代性的核心价值、社会现代化的根本转变、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表征、现代社会的共同价值四个方面解释了现代性的普遍主义的内涵。
在“对现代性的四种不同立场”方面,王凤才教授从现代性的两个传统、对待现代性有三种不同态度以及不同立场展开讨论。
在“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方面,王凤才教授指出,在马克思那里现代性包含科技理性和资本逻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马克思持肯定态度,对后者马克思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第一,从根本上说马克思是一个现代主义者,因而是现代性的坚持者。他坚持现代性的基本价值理念,即马克思是一个理性主义者、科技进步主义者、文明乐观主义者,故不太可能是一个生态主义者。
第二,马克思不同于一般的现代主义者,尤其是不同于现代自由主义者,他反对自由主义者信奉的个体中心主义,因而并非毫无保留地坚持现代性。
第三,马克思不仅不是完全赞同现代性,相反还极力批判现代性,尤其是现代性的拜物教特征。
第四,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事实判断与道德判断、科学分析与价值评判的统一。因此,马克思是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道德主义者,也是一个具有道德信念的科学主义者。
在结论方面,王凤才教授总结要正确处理现代性、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各方面关系问题。在对待现代性问题上,既要承认现代性的普遍主义内涵,又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有中国立场;既要吸收、借鉴现代化的积极成果,又要减少、避免现代性的负面效应,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确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明类型。
本次讲座结束后,姜海波老师对王凤才教授莅临我院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作总结。姜老师强调,这次讲座引起了师生对现代社会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要学会批判和反思;第二要多读书以及认识到读经典原著的重要性;第三需要掌握一门外语,这是升学和研究的敲门砖,也是深化研究的工具,让我院研究生及本科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