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一院承担重症和危重症病人集中收治工作,附属二院仅用短短7天时间就将瓯江口院区改建成能收治传染病人的“临时战场”……3月19日,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帆以身边的实际案例在线开讲了开学思政第一课,吸引4万多人次点赞。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出了办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最强音。一年来,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省教育大会上,省委书记车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理直气壮开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一系列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件相继出台。各地各校也优化资源、锐意改革,把昔日枯燥乏味的思政课变成了一堂堂“网红课”,产生强大的育人效应,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多措并举优化要素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在我省,这个抓手就是包括重点建设一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培育一批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重点建设一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为主要内容的“三项计划”。同时,明确了各高校在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要优先保障思政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岗位聘用、职务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确保思政课生均经费不少于30元等。
随着中国美术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去年我省实现了省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全覆盖。省教育厅还在11个设区市设立了省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加上之前确立的100个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和首批11所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四梁八柱”初具雏形。
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每年投入120万元专项资金。“优厚的待遇和灵活多样的教科研机制,激活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教科研成果也层出不穷。”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稳说。浙江大学始终保持教育教学投入增长每年不低于10%,浙江师范大学还额外按照生均100元标准增加了实践经费。与此同时,我省财政也设置了高校思政工作专项经费,这进一步激励着各地各校不断加大投入。
针对思政课教师相对紧缺的现状,我省明确高校按不低于师生比1∶350的比例,配齐配强思政课专职教师。一年来,省教育厅搭建平台,通过“统一发布、分别招引”的方式,帮我省57所高校招引思政课教师230余名。仅去年,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迎来了10余名新教师,学院副院长卓高生说:“优质师资的不断补充让小班化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项目有了落地的可能。”
去年,耗资1.8亿元的杭州湾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正式运营,这是宁波推进“百万学生走进社会实践大课堂”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了解到,宁波市财政打算在3年内投入1380万元,建成300多家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可持续发展、覆盖全市的“德育地图”。同样拿出真金白银的还有杭州市下城区,投入600余万元,建成长庆、文晖、朝晖街道“青少年空间”,统筹全区社团资源,建立38个“新集体教育”优质体验点,中小学德育有了“第二课堂”。
政策倾斜助力人才培养
古今中外的钱币、马克思传记连环画、毛主席像章……为上好思政课,宁波大学思政课教师鲍展斌下了血本,搬来大半珍藏,边讲边演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座谈会结束后不久,省教育厅就邀请部分高校党委书记、马院院长、辅导员和中小学德育教师代表等走进厅长会客室,请他们建言献策。
很快,省教育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引导高校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的思政专业也纷纷加大了招生计划数,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合格的思政课教师。
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接班人,杭州师范大学还专门拿出1个学分,要求每名学生跟着导师至少听10节课、上课2次,还鼓励他们找选题,开展教学比赛。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余龙进说,经过这样锻炼的学生,出去才能在教学技能和素质上胜任思政教育岗位。
去年,我省组织的“思政星课堂——我最喜爱的高校思政课老师”评比,吸引了全省100多名教师参加,累计访问量达85.9万人次。比赛不仅增加了全社会对思政课教师的关注度,更让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进军决赛的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青年教师徐艳说,这样的技能比武给予青年教师更多锻炼机会,大家尝到了甜头,更发愤钻研教学了。
与此同时,我省还对在职在岗的思政课教师开展多层次的培训,形成了定期理论通报、骨干教师研修、省内外学习考察、暑期集中备课等工作机制。仅去年一年,我省就遴选20名高校思政理论课骨干教师赴德国研修,并对全省1200多名思政教师开展培训,范围之广、类别之多,前所未有。
而在中小学,选树省德育特级教师,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市教坛(德育)新秀、学科(德育)带头人以及落实班主任职称评定双通道制度等一系列扎实举措,激励着各学科教师加入思政队伍,站上以技会友、取长补短的舞台。此外,各地还畅通渠道,吸纳优秀社会人士,壮大思政队伍,像湖州市南浔区发挥43个“社区导师工作站”功能,动员党员干部、爱心人士担任未成年人特殊群体的校外成长导师;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每年在授牌“英雄中队”的同时,还会聘请英雄的亲属、战友、朋友及各行各业优秀人员担任英雄中队校外辅导员。
推陈出新激活思政课堂
从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到浙江陆军监狱旧址,从文渊阁、楼外楼再到秋瑾墓、西泠桥、慕才亭……春暖花开的日子,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渠长根喜欢把思政课开在校园外,带着学生边看边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确,只有把课上生动了、上有趣了,变得“有意思”,让学生“都爱听”“真相信”,才能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的那粒纽扣。
早在2005年,浙江省委就建立了省领导联系高校和定期为高校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15年来,省委、省政府领导深入高校开展调查研究并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300多场次。在省领导的示范带动下,我省还遴选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实践经验的厅局级领导干部,组建特聘导师师资库,以提高理论与实践的黏合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去年,我省组织开展了“卡尔·马克思”杯全省大学生理论知识竞赛,吸引21.6万名大学生积极参与。各地各校也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在内容、形式和话语体系等方面推陈出新,使思政课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在海岛,浙江大学教师身穿救生衣,通过直播与坐在教室中的学生通话,讲述海洋强国;在缙云,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师生边品尝烧饼,边探寻红色基因与绿色经济的传承与发展;淳安县第二中学将思政课和春秋游等活动结合,走进了新安江水电站、下姜村;这个春节,被隔离在老家湖北的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曹明和梅潇潇则以亲身经历为线索,将精心整理的视频、文字、故事等融合到课程中,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
借助政府机关、企业行业、社会机构、家长等力量,我省还积极打造大中小一体化德育模式。温州市鹿城区通过研学课程将学生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联系对接了省内外300多个研学基地;在兰溪,“开门办思政”已经成为常态,去年有500多名党政领导干部、思政辅导员、非思政学科教师走上讲台。据悉,今年我省还将推动11所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接11个设区市,试水德育一体化备课。
此外,各地各校还深挖内部潜力,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协同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绍兴文理学院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梳理形成106条思政元素表,印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课程思政”从此有了“参考书”;在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课前5分钟,学生们以快板、故事会、情景剧、红歌对唱等形式,将身边的优秀典型、优秀文化、经典思想带进课堂,每堂课都充满了思政味道。
“充分发挥‘三个地’的政治优势,大力挖掘相关思政教育资源。”省教育厅宣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省已对相关德育教材进行了修订,及时写入“两山”理论、“红船精神”等新时代内容,突出“浙江人”“浙江事”。未来还会鼓励有条件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选修课,全省高校开设“课说浙江”选修课,打造思政教育的浙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