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月18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纪念日。五年前的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期望与要求,对思政课的改革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为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3月14日上午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五周年研讨会。
合力打造“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融合(李洪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善用“大思政课”,构建协同育人格局,不断创新实践,加强校地合作,打造“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融合。一是挖掘特色资源,合力建设教学“大课堂”。高校要将社会资源“引进来”,充分利用社会科学文化资源,积极与校外的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建立联系,与党政机关以及企业等社会主体建立合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场所,打通社会实践渠道,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大课堂”;二是注重协调衔接,聚力搭建合作“大平台”,思政课教师要组织互访交流,共同促进大中小学“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三是抓好关键队伍,着力建好育人“大师资”,构建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在保障师资规模的基础上,着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四是立足时代征程,全面完善工作“大格局”,严格落实高校党委“大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将“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五是激发爱国情感,厚植思政课“大情怀”,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扣准学生全面发展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
思政课教师要强化崇高的政治担当(余龙进 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原马院院长、书记)
政治担当是共产党人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鲜明标识和强大力量。政治担当不是抽象的,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广大思政课教师应重点从三个方面强化政治担当。一要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必须通过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正确政治立场、锤炼坚定政治信仰、强化崇高政治担当,使自己更好到达“政治要强”的目标要求;二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担当的宽肩膀,还需要成事的真本领,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只有本领过硬,政治担当才能底气十足,才能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三要把握思政课的特殊性和规律,充分认识到思政课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引领,思政课教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应该是一种崇高的信仰、一项终生奋斗的事业。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担当的人讲思政课,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只有思政课教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才能教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学生。
以“六个要”为标准,提升综合素养,打造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应维华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五年前的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给我们所有思政课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思政课,他教授了我们讲好思政课的方法,讲授了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老师。五年来,我们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努力备好课、上好课,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我们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展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专题式课堂教学,推行领域贯通、系统性革新的“四化”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使思政课堂上学生“到课率”“抬头率”明显提升。我们通过思政实践活动课程化等方式来凸显思政课的实践性,让思政课“走起来”,使思政课消除了“领域”、打破了“界限分割”,学生在实践中关注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了对思政课的认同感,提高了“点头率”。重温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再一次感受欢欣鼓舞,同时倍感责任重大,我们要以“六个要”为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着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解决“效”的问题(龚上华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教学是立院之本,杭师大院通过“五百工程”打造,建好用好“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突出开门办思政课、完善课程教材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深化第二课堂活动,让思政课“活”起来、“走”起来,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一是着力打造“浙里望道”思政教育品牌,解决“深”的问题。杭师大马院形成了以“同上一堂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流动的思政课”为主要形式的“浙里望道”品牌集合,一方面传承坚守理想信念的“望道”精神,另一方面坚持和追求真理,通过夯实品牌建设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发出自己的时代最强音;二是着力强化思政课教师的科研素养,解决“强”的问题。杭师大马院着力树立“大科研”观,强化有组织科研,践行“大项目、大成果、大奖项、大平台、大团队、大转化”实施路径,进一步加强院内资源整合、深度融合,大幅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跨越式发展;三是着力建好建强思政本科专业,解决“根”的问题,杭师大马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本科专业去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下一步将制订和完善思政本科专业建设的系列规章制度,出台大力倾斜政策,建实建强思政系,处理好思政课和思政专业的打通衔接,集全院之力办好思政本科,为构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四是着力培养思政人才队伍,解决“基”的问题。杭师大马院着力形成以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为主,老中青结合的学科队伍内核,奠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基础,办好“青师工作坊”,培养青年博士快速成长。
思政课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用心上好思政课(顾青青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作为一名深耕三尺讲台的思政课青年教师,我始终牢记着思政课教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坚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我认为,思政课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用心上好思政课,真正能打动学生的思政课,才能起到传道解惑、塑造灵魂的作用。首先,真正能够打动学生的思政课是用心的思政课,你备课的用心程度,你上课时精神风貌的展现,你讲课时的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学生们能深切感受这位老师的用心和用情,自然也就拉进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其次,思政课要有理论深度。对学生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历史问题,常识性问题进行理论剖析,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魅力,思想的深刻,内容的充实与充分。学生一旦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思政课也就真正入脑入心了。但理论总是枯燥和晦涩的,如何用丰富的形式,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案例,把理论问题具像化,现实化和实践化,是每一位思政课老师所面临的课题,也是每一位思政课老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所在,需要每一位思政课老师用心琢磨和反复思考。
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余慧菊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好新时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紧迫且责任重大的工作。作为一线思政课教学教研工作者,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要加强理论研究与阐释,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思政课程始终,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理性深刻的思维品质,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二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与思政课的价值引导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提出问题、碰撞思想,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充分发挥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优势,引导学生筑牢人生理想信念之基;三要强化实践育人,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要结合00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用好地方和高校红色资源,调动家庭和社会优势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走访调研等深入社会,锤炼能力,知行合一,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做新时代合格的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张玺)
政治要强和情怀要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殷切希望,也是对广大学子的现实要求。首先,政治要强要求思政教师政治素质过硬,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讲授政治知识的同时加强政治实践。其次,情怀要深的本质在于要具备家国情怀,思政课教师应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感染、激励、引导学生们自觉承担起担当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最后,思政课教师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实践,从社会实践中捕捉鲜活的事例,讲好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具体运用在政治素养培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方舒婷)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教师“政治要强”的意义和具体内涵,其中“政治要强”指的就是思政课教师要认同并践行“马克思主义以及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所得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社会历史变迁的分析方法,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与具体运用,牢固树立“政治认同”,在实践中积极践行。
“政治之要”:思政课教师的鲜亮本色(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余海兰)
思政论课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政治性居首要地位。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更强的政治意识、更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洞察力,并自觉担负起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任。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态度;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教育教学中讲透、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华;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要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范杨)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人们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拥护者和传播者。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坚定的信仰和高度的政治素养,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着眼于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构建起人们健康成长的思想和心灵世界。
善用思政课的“大情怀”(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俞诗敏)
要善用思政课“大情怀”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使得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入魂。一是善用“思政课”感性情怀,沟通学生心灵;二是善用思政课实践情怀,启智润心,唤醒学生对于生命和人生的体验;三是善用思政课理性情怀,张扬学生个性,使学生在感性体验和社会实践参与中形成理性思维,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高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厚植孜孜不倦的传道情怀(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冯潮)
唐代韩愈《师说》中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思政课教师而言,这里的“道”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承担好“明道者”“信道者”“行道者”的光荣使命。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身体力行的做到“在马信马、在马言马、在马行马、在马传马”。最后,思政课建设要注重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广大青年学生解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深刻道理。
胸怀博大的仁爱情怀(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陈依)
“仁爱”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中国教师群体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思政课教师要对学生有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尊重与爱护,坚守和奉献于自己的教育工作。作为开展教育的主体,思政课教师要具备“乐教爱生”的美好品格。一方面,爱教育、爱岗位和爱学生的情感能够化为思政课教师认真开展课堂教育和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助燃剂;另一方面,“爱”这一情感又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尊重,成为密切教师与学生的润滑剂。以情动人、育人、化人,如此才能达到触动心灵、启智润心的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应用自己的情感温暖每一个学生,将真情实感倾注到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之中,动之以情,活化每一个道理,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思政课教师如何做到“情怀要深”(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李敏琪)
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做到“情怀要深”。在“四史教育”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弘扬时代情怀,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提升教育情怀,在师生的情感互通中深化仁爱情怀。思政课教师要“有情怀”,做到仁者爱人,关爱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以生为本”的仁爱理念,始终带着对学生的热爱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将仁爱之心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构筑师生情感互通的支点,促进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的必备修养(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冷艳勤)
古语常言道:“其身正,不令而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教师人格品性的重要体现,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才能成为学生信任之师、敬佩之师和感恩之师。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应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用自我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素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其次,要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在生活中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之表率和模范。最后,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潜心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改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思政课的双重使命: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谢文秀)
思政课要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一方面,价值性为知识性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使知识传授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知识性则为价值性提供了支撑和依据,使价值引导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对国家与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促进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有机结合。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汤晴)
“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论应用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传递正能量与批驳谬误中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是以培养学生思辨力提升思政课思想性,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和独立思考,提升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真正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二是以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理论性;三是以批判错误思潮提升思政课针对性。高校思政课必须不断提升建设性进而筑牢思想阵地的铜墙铁壁,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武器对错误的社会思潮的本质进行彻底的分析和批驳。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建设性的批判让学生在学理性层面进行比较和鉴别,形成思想上的冲击和批判性的思考,从而作出独立、正确的评价和判断。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导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朱梦竹)
对思政课来说,理论性是灵魂,实践性是目的,思政课需要坚持理论为要、理论先行,保持一定的理论深度,但是,思政课也不能只讲理论,忽视实践,这样做,会陷入理论脱离实践的泥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和鲜明品格。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发挥实践育人的独特价值。要善于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为主体的实践育人新体制,打通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互补充、有机联系的系统化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要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形式、新载体,创新实践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发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新形式,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能力比赛、社会志愿、扶贫支教、实习实训、创业训练等。
思政课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代余铖)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它表现为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对立统一。一方面,要凸显统一性的主导地位,确保思政课的本质方向。另一方面,要发挥多样性的独特优势,提升思政课的实际效果,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不断进行探索、做出新的创新。
“八个相统一”凸显了“四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张乾利)
“八个相统一”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不仅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八个相统一”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既体现国家意志,又遵循科学规律,既注重价值引领,又传授文化知识。其次,“八个相统一”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在保持整体性和一致性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再次,“八个相统一”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覆盖学生的思想观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全面育人。最后,“八个相统一”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尊重不同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教育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李想)
要把握“课程思政”的“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思政”的不同。“课程思政”的“思政”主要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方面,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和通识课)中增强政治意识和加强思想价值引领 ;而思政课程的“思政”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方面,主要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同特点,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和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三维视野”(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苏婷婷)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注重思想引领。其次,要提高国际意识,拓宽国际视野,了解国际前沿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国际热点事件,以开放的国际眼光了解世界发展的新态势。最后,要重视历史教育,将“四史”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透过历史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