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部署要求,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5年3月30日组织全体研究生赴安吉余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沉浸式感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余村的生动实践,系统了解这个浙北山村从“石头经济”到“美丽经济”的蝶变历程,实地探寻“点绿成金”的乡村振兴密码,切身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给山区百姓带来的民生福祉。
一、走进安吉余村,见证“两山”实践伟力
驻足“两山”石碑前,大家留下了与余村的第一张合影。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对余村主动关停矿山、水泥厂,探索绿色发展道路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此调研,进一步表达了对余村示范带头、做大做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殷殷期盼。
在余村的未来乡村展厅中,目光滑过展示墙,从“炮声隆隆”的采石年代到“茶香竹韵”的生态经济,余村二十年破茧成蝶的转型之路在光影流转间徐徐展开。智慧云屏上跳动的碳汇交易数据,生态直播间里涌动的山货订单,生动诠释着“生态资源资本化”的创新实践。当年壮士断腕的生态抉择,如今已化作绿水青山间的共富密码。
之后,同学们在余村电影院观看了《坚定“两山”路,奋进新时代》专题纪录片,影片详细介绍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提出的背景、内涵以及践行过程。一段段记载着余村发展的史料视频,从影像与报纸中走来,又走向了绿水青山、田间竹林,更深深走入了各位同学的心间。
二、讲授行走的思政课,感悟“两山”振兴之路
在活动过程中,李儒缘、王子怡、杜艺敏三位研究生给大家带来了行走的思政课,向大家分享了二十年间,余村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宝贵经验。
李儒缘讲述安吉余村从靠开采矿山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恶化,到后来转型生态旅游,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过程。这场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绿色革命,印证了“两山”理论的深刻内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王子怡讲述“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来,安吉余村实现从生态疮痍到绿色富美的转型。数字化治理与垃圾分类系统提升环境品质,智慧农业和民宿经济带动村民增收,余村联动周边村镇建设17.7平方公里示范区,形成“村景合一”发展模式,其“生态资本化”实践被列为全国乡村振兴样板。
杜艺敏提问大家心目中理想乡村的愿景,并指出余村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和未来乡村示范地的特点。余村的经验告诉我们,乡村不只是“诗和远方”,还能是“智与未来”。未来的乡村,不再是留不住人的地方,而是“让人愿意回来、来了不想走”的地方。
当“两山”理念的真理光芒照进现实图景,马院学子们在矿山遗址触摸生态觉醒的脉搏,于智慧茶园解码绿色发展的方程,更在返乡青年的创业故事中读懂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将持续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以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内涵,为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