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学院要闻 | 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李朝东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专题讲座

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 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 : 2025-05-14

5月13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李朝东教授,为我院师生作题为“价值的颠覆与现代性危机——舍勒的怨恨与羞感理论”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副院长姜海波老师主持,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祎赟等师生共80余人参加。


1


讲座聚焦于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的怨恨与羞感理论,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价值秩序的崩塌与人性危机的深层逻辑,引发了在场师生对现代性命运的深刻思考。李朝东教授指出,现代性危机的核心在于“人心的秩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舍勒认为,传统社会中以“爱”为主导的情感结构,在现代被“怨恨”所取代。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虽然推动了科学与理性的繁荣,却催生了价值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人们从追求精神超越转向物质竞逐,神圣价值被实用主义消解,最终导致“价值的颠覆”——生命的意义沦为工具,道德的基础逐渐瓦解。


2


羞感作为人之为人的标志,在舍勒的理论中具有关键意义。讲座中,李朝东教授以《圣经》中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为例,阐释羞感的本质:性意识的觉醒使人类首次感知到身体与精神的矛盾,羞耻感由此成为对理想与现实的自觉。身体羞感关联生命本能,精神羞感则指向神性与崇高,二者共同构成道德的心理基础。然而,现代社会的“工商精神气质”正摧毁这一基础。实用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之上,人们沉迷于物质计算,丧失了“回转自我”的能力。精神羞感的缺失使谦卑与敬畏荡然无存,道德沦为利益的附庸。李朝东教授提出,当社会不再为“赤身露体”感到羞耻时,人性的退化已悄然开始。

在此基础上,李朝东教授进一步剖析了在现代普遍存在的妒嫉、恶意与幸灾乐祸现象,指出这些均源于“价值攀比”的社会逻辑。当竞争成为生存法则,个体在物质追逐中陷入无限焦虑,转而通过诋毁他人获得扭曲的满足。更严峻的是,怨恨已渗透至现代道德体系。从“人对人的不信任”到“一切人在道德上都是平等的”的虚伪宣称,其背后皆是对高尚价值的否定。


3


面对危机,李朝东教授呼吁重返舍勒的思想资源,重建人与世界的意义关联。他强调,唯有恢复对神圣价值的敬畏,重拾羞感与谦卑,才能遏制价值的进一步颠覆。这需要个体从物质迷恋转向精神自觉,更需要社会重构以“爱”为核心的情感秩序。李朝东教授提出:“现代性危机的解药不在技术或制度,而在人心的转向。”这一观点引发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


4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副院长姜海波对李朝东教授莅临我院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李朝东教授的讲座在严谨的学理辨析与现实的批判关切之间架起桥梁,为在场师生开启了审视现代文明危机与人性救赎路径的哲学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