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蝉鸣渐起,暑气正浓,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子们带着蓬勃朝气,在桐乡的智慧养老中心叩响银龄幸福之门,于红绿交织的德清谱写乡村振兴新篇,通过校友访谈触摸奋斗的精神底色,借建军节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循着青春的足迹,品读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动人诗篇。
“智悦银辉,桐享颐年”实践团队
7月7日至21日,我院“智悦银辉,桐享颐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对浙江省桐乡市四个街道(镇)的2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了实地考察。
团队响应国家“智慧养老”的号召,聚焦桐乡“数智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通过问卷调研老年人对服务中心的满意度,并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街道办事处养老工作负责人等开展针对性访谈。团队深入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发展现状,总结现阶段桐乡市“数智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并试图开辟科技与养老进一步融合的新路径,为银龄群体筑起幸福天地。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不仅见证了智慧养老在提升服务效率、改善老人生活质量方面的成效,还感受到了在老龄化背景下养老工作的重大使命。团队将用实际行动为智慧养老事业注入新的活力,立志用科技与爱心为银龄群体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寻访校友足迹实践小分队——“红源问道·思政新耕”队
7月15日,我院“红源问道·思政新耕”校友寻访小分队赴温州永嘉,专访2013届思政教育专业校友、溪下乡党委书记盛建。扎根基层十余载的他,分享了从校园到基层的成长历程与感悟。
忆大学时,盛建校友难忘“大社科”育人氛围。下沙、仓前校区相对简朴的办学条件,为他提供了宝贵的试错机会和探索可能。班主任龚上华等老师的鲜活教学,将枯燥理论化为实践能力,为他扎根基层埋下伏笔。
谈及基层工作,他强调四个要点:要内化理论、善于表达;依法办事亦要融入情感;回应群众住房、低保等关切;锤炼党建、信访等综合能力,把握乡村振兴等政策前沿。他认为,理论需结合实际,例如处理秸秆焚烧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层干部要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理性面对复杂情况。
盛建校友表示,“大学生有活力,要多主动接触社会”。年轻人的蓬勃朝气与无限活力,能够带来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完成个人成长与时代使命的双向奔赴,这正是思政教育扎根实践、赋能青春的应有之义。
寻访校友足迹实践小分队——“寻师问道·志韵流芳”队
7月17日下午,我院“寻访校友足迹”实践“寻师问道·志韵流芳”小分队赴浙江省行政中心三号院,专访我校2009届中国哲学专业校友、现任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袁新国。
从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哲学硕士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再到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袁新国主任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在修志工作中,他秉持“修志为用”的理念,参与新编《浙江通志》等志书编纂,助力浙江数字方志一体化平台建设,推动方志文化走进学校、深入民间,让古老方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浙江省地方志事业发展及方志文化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袁新国校友寄语学弟学妹:“立志为先,恒心为要,实践为径。”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自我成长,唯有在“事上磨炼”,方能“致良知于日用”。袁新国校友秉持初心、务实笃行,为马院学子树立了榜样,激励着后辈在专业领域追求卓越,实现人生价值。
“‘节’尽所能”实践团队
7月19日,我院“‘节’尽所能”实践团队在杭州市上城区青年路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开展了“军民同心·薪火相传”八一建军节主题活动。
银发老人们在《南昌起义》的短片讲解中追忆红色足迹。当主持人抛出“八一代表什么”的互动问题时,老人们热情地分享自己的见解,用饱经岁月的声音讲述着对军人的深切敬意。在防暑妙招学习区,老年学员们认真练习冲手腕降温技巧,仔细地阅读防暑指南。后续红歌联唱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全场参与者们挥舞国旗齐声合唱,嘹亮的歌声在活动室回荡。最后,在致敬合影环节,老人们举着国旗,用最灿烂的笑容向军人致敬。
此次活动让参与者们重温了红色建军之路,并再度体会了伟大的建军精神。“我们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播者。”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创新形式,让红色教育更生动、更入心。
“红绿共栖 赋能振兴”实践团队
7月13日至27日,我院“红绿共栖 赋能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湖州市德清县开展红色调研学习,重温洛舍镇新四军抗战历史,实地探寻乡村绿色转型发展路径,赓续红色血脉,赋能乡村振兴。
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在革命遗址馆里凝视一件件历史遗物,聆听讲解员讲述那段烽火岁月中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深切感受到革命精神跨越时空的力量。在随后进行的座谈交流中,队员们深入了解洛舍镇生态修复具体举措与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并围绕“两山理论”与红绿文旅融合展开讨论,探索“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协同发展路径。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进入德清,栎林古木参天,五四村阡陌如画,砂村溪流潺潺,庾村欣欣向荣——这片土地厚重历史与蓬勃生机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红绿共栖,赋能振兴”的实践让团队成员得以深入触摸这方水土,在红色记忆与绿色发展的交响中,聆听乡村振兴的深层和鸣。
结语
每一次俯身都是成长的姿态,每一程跋涉都有生命的回响,青春与实践的对话从未停止,马院学子还将继续书写实践的新篇章。
下一程
山水且长,行者无疆